001、zookeeper的概述及应用场景
本文最后更新于 270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过时,如有错误请发送邮件到wuxianglongblog@163.com

zookeeper的概述及应用场景

一.zookeeper简介

1.zookeeper的由来

    zookeeper由雅虎(Yahoo!)研究院开发,它是一个开源的分布式的协同服务系统,为分布式应用提供协调服务的Apache项目。    

    zookeeper的设计目标是将那些复杂且容易出错的分布式系统服务封装起来,抽象出一个高效可靠的原语集,并以一系列简单的接口提供给用户使用。

    大数据生态系统里的很多组件的命名都是某个动物或者昆虫,比如Hadoop是大象,hive是蜜蜂,zookeeper是动物管理员,顾名思义就是管理大数据生态系统各组件的管理员。

    官网地址:        
        https://zookeeper.apache.org/

2.zookeeper的发展历史

    zookeeper最早起源于雅虎(Yahoo!)研究院的一个研究小组。在当时,研究人员发现,在雅虎内部很多软件系统都需要依赖一个系统来进行协同。但是这样的协调往往都存在单点问题。所以,雅虎的开发人员就开发了一个通用的无单点问题的分布式协同服务系统,这就是zookeeper。

    借鉴Google Chubby(该软件并非开源)的设计思想开发了zookeeper,并将其开源。后来托管到Apache,于2010年11月正式成为Apache的顶级项目。    

    zookeeper之后在开源界被大量使用,下面列出了3个著名开源项目是如何使用zookeeper:        
        Hadoop:
            使用zookeeper做HDFS的nameNode的高可用和YARN组件的resourcemanager的高可用。

        HBase:
            保证集群中只有一个master,保存集群中的RegionServer列表,保存hbase:mete表的位置。        
        Kafka:
            集群成员管理,controlller节点选举,包括partition的leader状态保存。

    温馨提示:
        zookeeper和etcd有着类似的功能,但在java领域中最常用的依旧是zookeeper,而在Go领域中,常用的是etcd,比如Kubernetes的各种组件就用它存储数据。

二.zookeeper应用场景

1.zookeeper的应用场景概述

    zookeeper是一个分布式数据一致性解决方案,致力于为分布式应用提供一个高性能,高可用,且具有严格顺序访问控制能力的分布式协调存储服务。    

    zookeeper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的应用场景:        
        (1)维护配置信息;        
        (2)分布式锁服务;        
        (3)集群管理;        
        (4)生成分布式唯一ID;        
        (5)配置中心案例;

    温馨提示:        
        zookeeper适用于存储和协同相关的关键数据,不适合用于存储大数据量存储。

2.维护配置信息

    Java编程经常会遇到配置项,比如数据库的url,schema,user和password等。通常这些配置项我们会防止在配置文件中,再将配置文件放置再服务器上当需要更改配置项时,需要去服务器上修改对应的配置文件。

    随着分布式系统的兴起,由于许多服务都需要使用到该配置文件,因此有必须保证配置服务的高可用性(high availability)和各台服务器上配置数据的一致性。

    通常会将配置文件部署再一个集群上,然后一个集群动辄上千台服务器,此时如果再一台服务器逐步修改配置文件那将是非常繁琐且危险的操作,因此就需要一种服务,能够高效快速且可靠地完成配置项的更改等操作,并能够保证各配置项再每台服务器上的数据一致性。    

    zookeeper就可以提供这样一种服务,其使用Zab这种一致性协议来保证一致性。现在又很多开源项目使用zookeeper来维护配置,比如hbase中,客户端就是连接一个zookeeper,获得必要的hbase集群的配置信息,然后才开源进一步操作。

    还有再开源的消息队列kafka中,也是用zookeeper来维护broker的信息。在alibaba开源的SOA框架dubbo中也广泛的使用zookeeper管理一些配置来实现服务治理。

    尽管可以使用zookeeper来实现一个DNS服务器,但我们并不会这样干,因为已经有成熟的DNS解决方案啦。

3.分布式锁服务

    一个集群是一个分布式系统,由多台服务器组成。为了提高并发度和可靠性,多台服务器上运行着同一种服务。

    当多个服务在运行时就需要协调各服务的进度,有时候需要保证当某个服务在进行某个操作时,其他的服务都不能进行该操作,即对该操作进行加锁,如果当前机器挂掉后,释放锁并"fail over"到其他的机器继续执行该服务。分布式锁有多种实现方式,比如通过数据库,redis都可以实现。

    作为分布式协同工具zookeeper,当然也可有这标准的实现方式,下面介绍在zookeeper中如何实现排他锁,设计思路如下所示:        
        (1)每个客户往"/Locks"下创建临时有序节点"/Locks/Lock_",创建成功后"/Locks"下面会有每个客户端对应的节点,如"/Locks/Lock_000000001";        
        (2)客户端取得"/Locks"下子节点,并进行排序,判断排在最前面的是否为自己,如果自己的锁节点排在第一位,代表获取锁成功;     
        (3)如果自己的锁节点不在第一位,则监听自己前一位的锁节点。例如,自己锁节点"Lock_000000002",那么则监听"Lock_000000001";        
        (4)当前一位锁节点(Lock_000000001)对应的客户端执行完成,释放了锁,将会触发监听客户端;        
        (5)监听客户端重新执行第2步逻辑,判断自己是否获得了锁;

4.集群管理

    一个集群有时会因为各种软硬件故障或者网络故障,出现某些服务挂掉而被"移除"集群,而某些服务器"加入"到集群中的情况。    

    zookeeper会将这些服务器"加入"和"移出"的情况通知给集群中其他正常工作的服务器,以及时间调整存储和计算等任务的分配和执行等。

    综上所述,zookeeper服务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服务器动态上下线的集群管理。

    此外,zookeeper还会对故障的服务器做出诊断并尝试修复。

5.生成分布式唯一ID

    在过去的单库单表型系统中,通常可以使用数据库字段自带的"auto_increment"属性来自动为每条记录生成一个唯一的ID。

    但是分库分表后,就无法在依靠数据库的"auto_increment"属性来唯一标识一条记录了。此时我们就可以使用zookeeper在分布式环境下生成全局唯一ID。

    设计思路:        
        (1)连接zookeeper服务器;        
        (2)指定路径生成临时有序节点;        
        (3)取序列号及分布式环境下的唯一ID;

6.配置中心案例

    生产环境中的APP程序会使用到数据库,因此通常会将连接数据库的用户名和密码放在一个配置文件中,应用读取该配置文件,配置文件信息放入缓存。

    若数据库的用户名和密码改变时候,还需要重新加载缓存,比较麻烦,通过zookeeper可以轻松完成,当数据库发生变化时自动完成缓存同步。

    设计思路:        
        (1)连接zookeeper服务器;        
        (2)读取zookeeper中的配置信息,注册watcher监听器,存入本地变量;        
        (3)当zookeeper中的配置信息发生变化时,通过watcher的回调方法捕获数据变化事件;        
        (4)重新获取配置信息;

三.zookeeper的设计目标

    zookeeper致力于为分布式应用提供一个高性能,高可用,且具有严格顺序访问控制能力的分布式协调服务。

    zookeeper从设计模式角度来理解则其是一个基于观察者模式设计的分布式服务管理框架。它负责存储和管理大家都关心的数据,然后接受观察者的注册,一旦这些数据的状态发生变化,zookeeper就将负责通知已经在zookeeper上注册的那些观察者做出相应反应。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zookeeper就是一个文件系统加通知机制的软件。

1.高性能

    zookeeper将全量数据存储在内存中,并直接服务于客户端的所有非事务请求。

    尤其适用于以读为主的应用场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client能读到最新数据,说明其有很强的实时性。

2.高可用

    zookeeper一般以集群的方式对外提供服务,一般3-5台机器就可以组成一个可用的zookeeper集群了。

    每台server保存一份相同的数据副本,client无论连接到哪个server数据都是一致的,并且每台server之间都相互保持着通信。

    只要集群中超过一半的机器都能正常工作,那么整个集群就能够正常对外提供服务。

3.严格顺序访问

    对于来自客户端的每个更新请求,zookeeper都会分配一个全局唯一的递增序号,这个编号所反映了所有事务操作的先后顺序。

    数据更新原子性,一次数据更新要么成功,要么失败。

四.zookeeper的数据模型

1.zookeeper的数据结构

    zookeeper的数据模型的结构与Unix文件系统很类似,整体上可以看作一棵树,每个节点称做一个ZNode,每一个ZNode默认能够存储1MB的数据,每个ZNode都可以通过其路径唯一标识。    

    zookeeper的数据节点可以视为树状结构(或者目录),树中的各节点被称为znode(即zookeeper node),一个znode可以有多个子节点。

    zookeeper节点在结构上表现为树状,使用路径path来定位某个znode。比如"/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此处"/","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分别是根节点,一级节点,二级节点,三级节点和四级节点,其中"etc"是"sysconfig"的父节点,"sysconfig"是"etc"的子节点。   

    znode兼具文件和目录两种特点,既像文件一样维护着数据,元信息,ACL,时间戳等数据结构,又像目录一样可以作为路径标识的一部分。

2.znode的组成部分

    一个znode大体上分为3个部分,如下所示:
        节点的数据:
            即znode data(节点path,节点data)的关系就像是python中dict的key,value的关系。
        子节点:
            即某个节点的子节点(children)。
        节点的状态:
            用来描述当前节点的创建,修改记录,包括cZxid,ctime等。

3.znode状态stat属性

    在zookeeper shell中使用stat命令查看指定路径节点的状态信息,如下图所示。

    属性说明如下:        
        cZxid:
            数据节点创建时的事物ID。        
        ctime:
            数据节点创建时的时间。        
        mZxid:
            数据节点最后一次更新时的事物ID。        
        mtime:
            数据节点最后一次更新时的时间。        
        pZxid:
            数据节点的子节点最后一次被修改时的事务ID。        
        cversion:
            子节点的更改次数。        
        dataVersion:
            数据节点的更改次数,即维护的是一个数据版本号。        
        aclVersion:
            节点的ACL的更改次数。        
        ephemeralOwner:
            如果节点是临时节点,则表示创建该节点的会话SessionID,如果节点是持久节点,则该属性值为0。        
        dataLength:
            数据内容的长度。        
        numChildren:
            数据节点当前的子节点的数量。

五.znode的类型

1.持久(Persistent)

    客户端和服务端断开连接后,创建的节点不删除。

    其被细分为以下两类节点:            
        (1)持久化目录节点:客户端与zookeeper断开连接后,该节点依旧存在。            
        (2)持久化顺序编号目录节点:客户端与zookeeper断开连接后,该节点依旧存在,只是zookeeper给该节点名称进行顺序编号。

2.短暂(Ephemeral)

    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口连接后,创建的节点自动删除。

    其被细分为以下两类节点:            
        (1)临时目录节点:客户端与zookeeper断开连接后,该节点被删除。            
        (2)临时顺序编号目录节点:客户端与zookeeper断开连接后,该节点被删除,只是zookeeper该该节点名称进行顺序编号。

3.温馨提示

    (1)创建znode时设置顺序表示,znode名称会附加一个值,顺序号是一个单调递增的计数器,由父节点维护。        

    (2)在分布式系统中,顺序号可以被用于为所有的事件进行全局排序,这样客户端可以通过顺序号推断事件的顺序。

六.zookeeper事件监听机制

1.watcher概念

    zookeeper提供了数据的"发布/订阅"功能,多个订阅者可同时监听某一特定主题对象,当该主题对象的自身状态发生变化时(如节点内容变更,节点下的子节点列表改变等),会实时,主动通知所有订阅者。    

    zookeeper采用了Watch机制实现数据的"发布/订阅"功能。该机制在被订阅对象发生变化时会异步通知客户端,因此客户端不必在Watcher注册后轮询阻塞,从而减轻了客户端压力。    

    watch机制实际上与观察者模式类似,也可看作是一种观察者模式在分布式场景下的实现方式。

2.watch架构

    watcher实现由三个部分组合:        
        zookeeper服务端        
        zookeeper客户端
        客户端的ZKWatchManager对象    

    watcher发布订阅流程如下所示:        
        (1)客户端首先将Watch注册到服务端,同时将Watch对象保存到客户端的Watch管理器中;        
        (2)当zookeeper服务端监听的数据状态发生变化时,服务端会主动通知客户端;        
        (3)接着客户端的Watch管理器会触发相关Watch来回调相应处理逻辑;

3.watch特性

    一次性:        
        watch是一次性的,一旦被触发就会移除,再次使用时需要重新注册。

    客户端顺序回调:        
        watcher回调是顺序串行化执行的,只有回调后客户端才能看到最新的数据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watch回调逻辑不应该太多,以免影响别的watch执行。

    轻量级:        
        WatchEvent是最小的通信单元,结构上只包含通知状态,事件类型和节点路径,并不会告诉数据节点变化前后的具体内容。

    时效性:        
        watcher只有在当前session彻底失效时才会无效,若在session有效期内快速重连成功,则watch依然存在,仍可接收到通知。

4.watch原理(了解即可)

    监听原理详解:        
        (1)首先要有一个main()线程;        
        (2)在main线程中创建zookeeper客户端,这时就会创建两个线程,一个是负责网络连接通信(connet),一个是负责监听(listener);         
        (3)通过connect线程将注册的监听事件发送给zookeeper;        
        (4)在zookeeper的注册监听器列表中将注册的监听事件添加到列表中;        
        (5)zookeeper监听到有数据或路径变化,就会将这个消息发送给listener线程;        
        (6)listener线程内部调用了process()方法;

    常见的监听命令:        
        (1)监听节点数据的变化:            
            get -w path        
        (2)监听子节点增减的变化:            
            ls -w path

七.zookeeper的leader选举

1.zookeeper服务端状态

    zookeeper服务端有以下四种常见的状态:
        looking:
            寻找leader状态,当服务器处于该状态时,它会认为当前集群中没有leader,因此需要进入leader选举状态。
        leading:
            领导者状态,表明当前服务器角色时leader。
        following:
            跟随着状态,表明当前服务器角色时follower。
        observing:
            观察者状态,表明当前服务器角色时observer。

2.zookeeper集群启动时期的leader选举

    在集群初始化节点,当有一台服务器zk101启动时,其单独无法进行和完成leader选举,当第二台服务器zk102启动时,此时两台机器就可以相互通信,每台机器都试图找到leader,于是进入leader选举过程。

    zookeeper集群启动时期的leader选举过程如下所示:
        (1)每个server发出一个投票,由于初始情况,zk101和zk102都会将自己作为leader服务器来进行投票,每次投票会包含所推举的服务器myid和zxid,如下所示:
            使用(myid,zxid)来表示,此时zk101投票为(101,0),zk102的投票为(102,0),然后各自将跟这个投票发给集群的其它机器;

        (2)集群中每台服务器接收来自集群中各个服务器的投票;

        (3)处理投票,针对每一个投票,服务器都需要将别人的的投票和自己的投票进行pk,pk的规则如下:
            1)优先检查zxid,zxid比较大的服务器优先作为leader;
            2)如果zxid相同,那么就比较myid,myid较大的服务器作为leader服务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针对zk101和zk102选举的过程如下:
                对于zk101而言,它的投票是"(101,0)",接收zk102的投票为"(102,0)",首先会比较两者的zxid,均为0,再比较myid,此时zk102的myid最大,于是zk101节点需要更新自己的投票为"(102,0)"。
                对于zk102而言,它的投票是"(102,0)",接收zk101的投票为"(101,0)",很明显zk101的myid较小,因此zk102无需更新字节的投票,只是再次向集群中所有机器上发送一次投票信息即可;

        (4)统计投票,每次投票后,服务器都会统计投票信息,判断是否已经有过半机器(如果集群只有3台,那么过半就是2台服务器)接收到相同的投票信息,对于zk101和zk102而言,都统计出集群中已经有两台机器接收了(102,0)的投票信息,此时认为已经选出来leader;

        (5)改变服务器状态,一旦确定了leader,每个zookeeper服务器就会更新自己的状态,如果是follower,那么就变更为following,如果是leader,就变更为leading。

    温馨提示:
        myid:
            表示当前zookeeper server的server id。
        zxid:
            表示zookeeper transaction id,即zookeeper事务ID。
        判断是否已经有过半机器接收到相同的投票信息:
            假设集群可参与投票的服务器数量为N,那么过半机器数量计算方式为: (N / 2 + 1)。我们的集群只有3台,那么过半就是2台服务器。

3.zookeeper集群运行时期的leader选举

    在zookeeper运行期间,leader与非leader服务器各司其职,即便当有非leader服务器宕机或新加入,此时也不会影响leader。

    但是一旦leader服务器挂了,那么这个集群将暂停对外服务,当剩余节点数大于原集群半数节点时,则zookeeper集群可以进入新一轮leader选举,其过程和启动时期的leader选举过程基本一致。

    假设正在运行的有zk101,zk102,zk103这三台服务器,当leader是zk102,若某一时刻leader挂了,此时便开始leader选举,其过程如下:
        (1)变更状态,leader挂后,余下的服务器都会将自己的服务器状态变更为looking,然后开始进入leader选举过程;
        (2)每个server会发出一个投票,在运行期间,每个服务器上的zxid可能不同,此时假定zk101的zxid为"996",zk103的zxid为"965",在第一轮投票中,zk101和zk103都会投自己,产生投票(101,996),(103,965),然后各自将投票发送给集群中所有机器;
        (3)接收来自各个服务器的投票,与启动时过程相同;
        (4)处理投票,与启动过程相同,此时zk101将会成为leader;
        (5)统计投票,与启动时过程相同;
        (6)改变服务器的状态,与启动时过程相同;

八.zookeeper原子广播协议

1.zookeeper集群的角色

    leader(领导者):
        领导者负责进行投票的发起和决议,更新系统状态。        

    follower(跟随者):
        用于接收客户请求并向客户端返回结果,将写请求转发给leader节点。在选主过程中参与投票。     

    obServer(观察者):
        可以接收客户端连接,将写请求转发给leader节点。这是集群的可选组件。
        但obServer不参加投票过程,只同步leader的状态。obServer的目的是为了扩展系统,提高读取速度。

    client(客户端):
        向zookeeper集群发起连接请求的一方。

2.zab协议的工作原理(写数据流程介绍)

    zab协议的全称是"Zookeeper Atomic Broadcast"(zookeeper原子广播)。

    zookeeper是通过zab协议来保证分布式事务的最终一致性。

    zab是基于广播模式工作的,通过类似两阶段提交协议的方式解决数据一致性。

    如下图所示,zab其工作原理如下:        
        (1)leader从客户端收到一个写请求;        
        (2)leader生成一个新的事务并为这个事务生成一个唯一的ZXID;        
        (3)leader将这个事务提议(propose)发送给所有的follows节点;        
        (4)follower节点收到的事务请求加入到历史队列(history queue)中,并发送ack给leader;        
        (5)当leader收到大多数follower(集群中半数以上节点)的ack消息后,leader会发送commit请求;        
        (6)当follower收到commit请求时,从历史队列中将事务请求commit;

image-20210704143904775

谨此笔记,记录过往。凭君阅览,如能收益,莫大奢望。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